来源:现代物流报
打车软件已经成为移动支付竞争的"炮灰"。一段时间以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场"烧钱游戏"的本质是移动支付的竞争。自从春节期间微信支付凭"送红包"病毒式营销一炮走红后,一下子积累的海量用户,让支付宝体系如梗在喉,甚是不爽。
于是一场以打的软件为噱头,补贴用户打的费用的烧钱游戏迅速燃遍大江南北,成为街头巷尾一大风景:的士司机忙于抢单,路边客人招手可以置之不理。
打的软件在路费补贴这一剂兴奋剂的刺激下可以吸引用户安装和使用对应的支付工具,但毕竟是兴奋剂,只能是一时激情而已。
从用户的角度而言,如果没有移动支付体系的路费补贴刺激,没有对司机抢单规则的约束与规范,加上政府相关部门的打压,打的软件除了作为移动支付竞争的"炮灰"以外,已没有广泛意义上的商业价值--在某些小众客户需求满足方面或有一定的价值。
打的软件的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离开了移动支付的"兴奋剂"供给,马上就会失去人们的关注。
联系到货运物流行业,有业内人士鼓吹是否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大谈商业价值,个人从实战的角度认为,简直是天方夜谭。
打的软件及其商业模式从技术层面之所以能够成立,在"兴奋剂"的刺激下能够得到大众的关注和试用(注意,不是"使用",而是"试用"),是因为基于一系列的标准化:运载工具的标准化、乘客计量单位的标准化、计费规则与发票的标准化(政府统一制定的规则)以及运抵目的地付款的行业诚信规则。
而这一切,对于货运物流行业而言,简直没有哪个标准化是可以标准化的:运输工具大大小小,计量单位按吨位还是按立方?是按重抛货还是轻抛货?计费是按件数还是按吨位还是按体积还是按公里数?货物运抵目的地找谁收钱?要发票怎么办?东西丢了坏了怎么办?(乘客坐出租车不会丢,如果因为交通事故受伤司机跑不了,还有交通法规进行管理)等等。更何况,货运行业里面还有诸多甲方乙方之间的潜规则呢!而出租车行业司机与乘客之间是绝不会有什么潜规则可言的!
因此,在我国物流标准化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大谈这种基于标准化才能实际运作的物流创新模式,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抑或是紧跟时代潮流凑个热闹罢了,甚至是一种为了吸引眼球的哗众取宠罢了。当然,这种模式对于标准化相对较好的快递信函而言是有一定借鉴价值的,现在已经有一些类似企业,如人人快递、捎带网等在做类似的探索,这是值得肯定的。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即使有了出租车行业的标准化体系,打的软件的商业模式本身也是有局限性的,本身就只是作为"炮灰"被炒作起来的,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服务是面临许多具体问题的,只能是一种小众需求的东西;以此为模板的货运物流业,脱离了一系列标准化体系的支撑,更是实际困难重重,是现有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
物流不需要炒作,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管理和运营。近年很多物流企业跨界发展,一时成为热点,但到目前而言,大家还是回归脚踏实地做事的企业发展之道,很少有新闻出来报喜说跨界成功了或失败了,这就是一种物流人必须的务实精神。
真心不希望在物流界也出现"炮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