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物流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节中提出: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从《决定》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国际物流格局已经发生变化,这种改变不仅是产业布局的改变,更是思维的重大改变。
三中全会结束后,中央宣讲团成员中的两位地方大员,其中一位是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事实上,由重庆最先主导的"渝新欧"国际运输通道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国际多式联运的范本。
时间定格在2011年。这一年的3月19日,由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的第一列货运专列吹响了中国铁路货运直达欧洲的号角;10月18日,欧洲第一大铁路货运公司--辛克公司在沈阳宣布,一列装有40个集装箱列车9月底从莱比锡开出,三周内将达到中国东北重要工业城市--沈阳。
今年7月18日,郑欧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起点是我国中原腹地最大城市--郑州,终点是德国的汉堡。可以预见,中国内陆地区与欧洲的经贸往来将会随着欧亚大陆的钢轨而无限延伸。
渝新欧国际铁路成功开行两年多以来,迅速成为备受中东欧国家广泛关注的国际性贸易大通道。班列运输的货物总价值高达30亿美元,这接近于去年重庆全市出口总额的10%。
与空运相比,渝新欧的成本只有其五分之一;与海运相比,时间可以节约20~30天,就综合运输效益而言,铁路多式联运无疑是一种最为经济的方式。
中央在开放型新体制上的这一决定,不仅顺应了全球经济格局乃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也为国际物流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首先,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地区经济一体化、多边贸易体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与亚洲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与陆地接壤的国家的贸易往来稳步增加,催生了通过陆路进行运输的客观要求。习主席9月份访问中亚国家,凸显了这些国家与我国互惠贸易的重要性,也在新丝绸之路的建设上取得重大共识。
其次,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很大变化,广大中西部地区积极培育自己的产业优势,外向型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7月初,海关总署发言人透露,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增速超过东部地区,说明不仅存在国际物流的现实需求,更孕育着更大的未来需求。在与欧洲和中亚、中东国家的往来中,中西部地区依然选择海运,由于周转环节多,费用仍旧不菲,而且货物在途时间过长。
再次,我国"铁路外交"显示出生机和活力。近年来,我国在铁路建设尤其是高铁建设运营上的巨大成就让世界瞩目。我国一直在与周边国家的交通互通互联上做出不懈努力,也得到了众多国家的认可。我国的经济实力、庞大的市场、互惠互利的准则等无不增强了周边国家扩大贸易往来的意愿。
从《决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央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定,从沿海开放到内陆沿边开放,这种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是认识上的深化和飞跃。《决定》指出,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中央《决定》重点突出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代表的沿海开放,也强调了内陆沿边地区的开放,这种三位一体的开放格局无疑为中国梦的实现谱写出绚丽的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