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智,洞见世界
在物流行业风起云涌地进行市场洗牌、资源整合之时,城市配送尤其是低温城配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也迎来快速发展,并且由于配送渠道持续下沉,配送场景不断丰富,低温城配中心的功能也正演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
1
大型城市中的专业化趋势
2022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超过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超过10个,其中重庆、上海在2000万人以上,北京几近2000万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居民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为24.8公斤,禽类为12.7公斤,水产品为13.9公斤。
如果其中70%的比例需要进入冷链仓储物流环境,以2000万人口估算,每年处在冷链环境中的肉食物流需求量超过70万吨,按社会周转期1个月估算,就需要能储存6~7万吨产品的库容。当然,这还未考虑大型城市对肉食,尤其是加工肉食、冷链肉食的消费量更大,以及速冻食材、冰品、蔬果等冷链食品的物流需求。
可以说,在超大型城市中,如果仅仅由一座低温城市配送中心或一个低温物流园区,来满足全市居民的日常冷链食品消费物流需求,显然并不现实。
目前,在超大型城市中,逐渐出现按专业化分工趋势。在业态上,有以农批市场为基础聚集起来的小型城市餐饮配送企业,有以连锁超市及其经销商配送为主要业态的企业,有以连锁餐饮门店配送为主要业态的企业(如新夏晖和百胜物流),有以电商社区团购配送为主要业态的企业(如发网物流)。
在区域上,一方面,由于城市配送逐渐成熟,订单小型化、配送频繁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客户要求低温城配中心快速响应订单;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太大,低温城配中心通常在市区近郊,由配送中心达到城市反方向另一个市郊的距离和时间不见得更经济。因此,大型城市的低温配送很可能由位于城市各个主要方向上的低温城配中心向市中心覆盖。
2
新零售场景和新兴消费下的低温城配中心功能复杂化
近几年,新零售异军突起,不但改变了零售场景,也同样改变了支撑其物流供应链的物流操作场景。
新零售,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在新零售场景下,社区团购、门店到家配送等模式兴起,随之而来的物流变化体现为小订单快速响应,如前置仓的设置。前置仓如一个超小型的低温城配中心,覆盖附近3~5公里社区,以外卖形式送货到家。在覆盖整个城市或城市大部分区域的低温城配中心内,与普通低温城配中心相比,其周转率更高,订单更小,退货物流也更明显。
随着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中餐工业化加速,目前鲜食类、即食类、半成品类和预制类等食材的消费正快速兴起。据相关市场机构的报告称,目前国内预制菜的市场规模大约有3000亿元。这类食材多数保质期较短,仅在1~5天。保质期太短导致产品无法长时间远距离运输和加大库存,只能及时生产、及时配送、及时消费。
这使得一些品类产品的生产加工厂,不能距离城市太远,有些为了配送快速便利,甚至直接入驻到低温城配中心中。这就要求低温城配中心不仅具备仓储、分拣、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功能,还需要配置加工功能。具备产加工功能后,建筑或园区还需配置充足的气、电、水等能源系统,以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总之,低温城配中心的功能和设施,正演变得更加复杂。
3
中小型城市低温城配中心功能综合化
随着冷链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兴起,部分中小型城市也迎来了冷链发展的机会。不过,对于城镇人口有限,如仅有百万甚至几十万市区居民的城市,具备一定规模的低温城配中心如果仅仅针对城市配送,有可能"吃不饱",需要将其他冷链需求囊括进来,比如当地冷链食品生产制造企业的原料与成品仓、农产品反季节销售储存仓、低温食品贸易的储存仓、冻品经销的区域仓、政府储备仓以及城市居民快消品储存配送仓等等;并且,从货物流向上看,货物不仅向城市内部配送,也向周边城市运输,还可能通过干线运输向上往外省市运输。此时的低温城配中心,其功能已延伸为综合性的冷链物流产业基地或园区。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城配市场规模有10000亿元以上,将是快递行业的2~3倍。总体来说,包括低温城配在内的整个城市配送领域前景看好。中智物流智库认为,在社会投资大量进入低温物流领域时,为避免项目投资的失误,减少项目运营的风险,切实研究低温物流中心的发展模式、服务业态、功能配置以及发展趋势,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