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配送三层面
从广义上讲,共同配送是将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在不同客户之间进行有序配送的服务。其模式分为多对一、多对多两种形式,是将来自不同货源的货物集约起来,由一个或多个配送企业对一家或多家用户按指令进行配送。其中间的物流--第三方承运商,可以同时为多家货源统一配送,按其配送规模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大型共同配送(多对多)。
多应用于海运、空运和铁路等长途运输领域的大宗货物的共同运输,即多家物流公司联合配送来自多家货源的货物。以地中海和马士基两大航运知名企业为典型代表。
通过共享仓位降低空载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海运在运载同一地点不同类别的货物的同时,可以在同一航线不同地点卸货后,再补充搭载新的顺路货物,大幅减少空载率。前提是有一个信息大平台为支撑,对订单进行全面、综合的智能调配,随时随地接收与调配。
第二层面,中型共同配送(一对多)。
在商超和医药等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商超主要涉及快消品和药品,因多频次、多品种、小批量等特征,导致配送成本提高。提高的成本要么通过降低配送中心利润率来承担,要么通过提高商品价格转嫁给客户,不利于企业发展。
共同配送模式一方面能够合理计划配载单元,充分考虑一次性装车时容积与重量对配送的互补性,提高配送效率;另一方面,制定有效的运输计划,安排合理的配送路线,充分发挥配送车辆的整体优势,改变车辆使用率偏低的现状。
目前,沃尔玛、7-ELEVEN的配送系统获得了显著成效,"北京朝批商贸模式"更是行业典范。九州通医药集团也正探索把共同配送模式应用到医药配送领域。
第三层面,小型、微型共同配送,即"最后一公里"。
国内"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尤其是涉及城市郊区和农村的物流服务,满意度不尽如人意。
对此,可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在物流量大的地方建立分拨中转中心,这对城市和城际间的配送尤为重要。在城市需求密集的地方、城市交界处乃至延伸到农村,建立能够及时响应的分拨中心。在这方面,菜鸟驿站、小麦公社乃至鸟箱的出现和兴起开辟了先河,奠定了基础。
建分拨配送中心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城市共同配送试点22个。各省也在辖区内积极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成都、青岛、厦门、海口等城市率先垂范。
然而,共同配送在落地阶段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诸多不确定因素成为制约发展的绊脚石。一方面,物流配送面向整个供应链上不同类型的客户,上至制造商、生产商,下至零售商、消费者。不同客户对货物配送的时间、地点、方式、货物的安全保障措施等要求不同,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标准化配送带来了很大困难。且各物流企业间的利益不同、文化不同、经营方式不同,协同一致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城市共同配送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客观精准的核算和管理体系,项目实施前,各企业付出成本难以分摊,实施后每个企业获益多少也很难计算量化,容易导致企业因利益不均而产生合作过程中的人为矛盾。此外,物流配送体系延伸到农村的触角"反应滞后",农村"最后一公里"很难打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从已有的成功案例中寻找解决之道。参考日本零售商7-ELEVEN的共同配送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数据中心收集各门店的销售信息,在门店产品信息低于存储安全线时,系统自动发送发货需求指令,分拨配送中心即时响应,第三方物流企业定时、定点、定批量配送,降低了各门店的自有库存积量,提升整体配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