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现代物流报》2013年2月19日第2版
我国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8.4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为17.8%,而美国201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8.3%。社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诸多原因中,较重的赋税和不合理的税收制度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自从2005年12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以来,物流作为生产性服务的税收工作受到高度重视。2007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进行《中国物流业税收管理研究》,并于2009年通过中物联研字(2009)49号文件正式向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关于物流业税收问题的政策建议"。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使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基本消除重复征税。其中交通运输业等适用11%税率,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对存在大量代收转付或代垫资金的行业,其代收代垫金额可予以合理扣除。
未实行"营改增"的物流企业,要对全部营业额征收营业税,而且在物流服务转包之后,多数都要重复征税。比如一项运输劳务,在总公司所在地全额征税后,在分包的运输途经地,都还要在征收一遍税。据央视报道,物流业重复征税较为严重的仓储等类企业,重复征税甚至高达50%。从"营改增"方案我们看到,"营改增"主要目的是消除重复征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只对营业额增值部分征税,而不再对全部营业额征税,同时对分包、代收转付和代垫资金等,也不会再重复征税。同时从目前的试点省市看,实行的是3%的较低税率,体现了国家在扶持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这是国家在物流产业发展中,落到实处的为数不多的优惠政策之一。
2012年1月,上海首先启动包括物流业在内的"营改增"试点,共有12.9万户企业经审核确定纳入"营改增"改革试点范围。据上海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营改增"试点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明显下降;大部分一般纳税人税负略有下降;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因进项税额抵扣范围增加而普遍降低。据上海市有关部门介绍,实行"营改增"试点后,占试点企业近7成的8.8万户小规模纳税人,由原来按5%税率缴纳营业税调整为按3%缴纳增值税,税负下降达40%左右。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营改增"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2012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范围,由上海市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8个省市。
从试点省市的情况看,"营改增"摸索了一套经验,体制目标和减负目的基本达到。通过税收减负,物流企业能够降低成本,扩大利润与发展空间。通过税收体制合理化,可以理顺物流服务的体制,促进建立更加科学的物流企业运营机制。目前物流"营改增"的通道已经打开,不会再有制度障碍,这将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起点,推动物流产业发展。
在"营改增"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局部问题。比如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整体税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运输业从原营业税的3%,提高到增值税的11%,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金有限,导致行业整体税负上升。还有小部分一般纳税人税负略有增加。一些交通运输业企业由于难以从部分加油站、修理店取得增值税发票,导致不能充分抵扣,同时由于路桥费未纳入试点范围,无法取得专用发票。还有一些服务业企业的人工、交通、房租、物业管理、邮电通信等不能抵扣的项目占比较高,所以税负有所增加。江苏省有关部门反映,按照试点规定,因物流业细分行业复杂,则实践中如何计税非常麻烦。改征增值税后,交通运输企业人力成本、路桥费、房屋租金、保险费等主要成本却均不在抵扣范围内,而装卸搬运服务和货物运输服务从3%的营业税税率调整为11%的增值税税率,涉改企业税负大幅上涨一倍以上。
继续推进和完善"营改增",一是要继续解决政府管理部门不一致问题。物流作为一个非常宽泛的领域,行业内需要进行多层细分,以便于区分不同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但是交叉合作的物流领域细化的行业岗位,与政府管理部门分工不协调,现代物流形成的综合岗位和边缘交叉岗位,难以落实管理部门和管理标准。这已经不是13部委联合工作会议能解决的问题了。二是要解决过渡期补贴标准不统一和给地方财政带来的压力。按照规定,行业税收应该只能降低,不能增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地方政府进行财政补贴。各省市对补贴的范围和标准各不相同,效果也不平衡。同时补贴带来的地方财政压力,也不利于带动改革积极性。三是要解决个别税负增加的情况,需要协商继续调整税率和支持政策。
(作者杜文龙系营口理工学院教授)